# 规模法则与加密生态的发展瓶颈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似乎放缓了步伐。原本备受期待的DeepSeek R2未能如期在五月面世,而是仅进行了R1的小幅更新。同样,备受关注的Grok 3.5也多次延期发布。在资本的狂热推动下,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法则似乎比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更快地走向了尽头。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区块链领域发展规律的思考。随着SVM L2进入发币阶段,以太坊重新聚焦L1战场,我们尝试借鉴规模法则,探讨加密货币生态的发展极限。## 公链数据规模的天花板全节点数据规模是衡量公链发展的重要指标。全节点不仅代表了区块链的完整备份,也是去中心化的核心体现。目前,Solana以约400TB的全节点数据规模领先于其他公链,同时维持着1500个节点的规模,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7月创世以来,全节点数据量仅为13TB左右。而比特币更是以643.2GB的数据量展现了极致的设计理念。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初始设计中严格考虑了摩尔定律的增长曲线,使得比特币的数据增长始终保持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然而,随着摩尔定律逐渐达到极限,硬件领域的进步也趋于缓慢。无论是CPU、GPU还是存储领域,技术突破都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公链的底层硬件可能不会再有质的飞跃。面对这一挑战,各大公链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将目光投向万亿级的RWA资产市场。Solana则追求极致的性能,但其庞大的节点规模已经实质上排除了个人参与的可能性。## 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虽然人工智能领域与加密货币的融合进展不如预期,但这并未阻碍某些加密项目的价格上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区块链和AI似乎成为了新的热点。以市值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公链经济系统的极限在3000亿美元左右(以以太坊为基准)。这并非绝对值,而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一个合理估计。从《规模》一书中,我们引入了"超线性规模缩放"和"亚线性规模缩放"两个概念,用以解释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规律。以以太坊为例,其从1美元到200美元的增长可视为超线性缩放,而后续的增长则呈现亚线性特征。## DeFi的发展瓶颈DeFi作为以太坊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极限也值得探讨。我们可以从收益率角度来考察DeFi的极限。以当前市场数据为参考,DeFi的收益捕获能力可能已从早期的高点下降到了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来有万亿级RWA资产上链,也可能只会降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而非提高它。这符合亚线性规模缩放法则:系统规模的极致扩大并不必然带来资本效率的极致提升。## 结语纵观比特币诞生以来的区块链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公链之间的差异化趋势并未消除。比特币逐渐与链上生态疏离,而链上信誉和身份系统的不成熟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无论是稳定币还是RWA,本质上都是链下资产以杠杆方式上链的表现。在当前的链上规模法则下,我们可能已经触及到了类似摩尔定律的上限。自DeFi Summer以来仅5年时间,自以太坊诞生以来也不过10年,加密生态的发展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规模法则视角下的加密生态发展瓶颈分析
规模法则与加密生态的发展瓶颈
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似乎放缓了步伐。原本备受期待的DeepSeek R2未能如期在五月面世,而是仅进行了R1的小幅更新。同样,备受关注的Grok 3.5也多次延期发布。在资本的狂热推动下,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法则似乎比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更快地走向了尽头。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区块链领域发展规律的思考。随着SVM L2进入发币阶段,以太坊重新聚焦L1战场,我们尝试借鉴规模法则,探讨加密货币生态的发展极限。
公链数据规模的天花板
全节点数据规模是衡量公链发展的重要指标。全节点不仅代表了区块链的完整备份,也是去中心化的核心体现。
目前,Solana以约400TB的全节点数据规模领先于其他公链,同时维持着1500个节点的规模,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7月创世以来,全节点数据量仅为13TB左右。而比特币更是以643.2GB的数据量展现了极致的设计理念。
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初始设计中严格考虑了摩尔定律的增长曲线,使得比特币的数据增长始终保持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然而,随着摩尔定律逐渐达到极限,硬件领域的进步也趋于缓慢。无论是CPU、GPU还是存储领域,技术突破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公链的底层硬件可能不会再有质的飞跃。面对这一挑战,各大公链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将目光投向万亿级的RWA资产市场。Solana则追求极致的性能,但其庞大的节点规模已经实质上排除了个人参与的可能性。
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
虽然人工智能领域与加密货币的融合进展不如预期,但这并未阻碍某些加密项目的价格上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区块链和AI似乎成为了新的热点。
以市值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公链经济系统的极限在3000亿美元左右(以以太坊为基准)。这并非绝对值,而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一个合理估计。
从《规模》一书中,我们引入了"超线性规模缩放"和"亚线性规模缩放"两个概念,用以解释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规律。以以太坊为例,其从1美元到200美元的增长可视为超线性缩放,而后续的增长则呈现亚线性特征。
DeFi的发展瓶颈
DeFi作为以太坊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极限也值得探讨。我们可以从收益率角度来考察DeFi的极限。以当前市场数据为参考,DeFi的收益捕获能力可能已从早期的高点下降到了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来有万亿级RWA资产上链,也可能只会降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而非提高它。这符合亚线性规模缩放法则:系统规模的极致扩大并不必然带来资本效率的极致提升。
结语
纵观比特币诞生以来的区块链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公链之间的差异化趋势并未消除。比特币逐渐与链上生态疏离,而链上信誉和身份系统的不成熟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
无论是稳定币还是RWA,本质上都是链下资产以杠杆方式上链的表现。在当前的链上规模法则下,我们可能已经触及到了类似摩尔定律的上限。自DeFi Summer以来仅5年时间,自以太坊诞生以来也不过10年,加密生态的发展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