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貨幣亞文化復興:從反主流到主流化2024年,新加坡舉辦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加密會議Token2049,吸引了數萬名參與者。這標志着加密行業正從2022年的多次崩塌中復蘇。## 關鍵要點- 加密貨幣亞文化融合了理想主義與機會主義,吸引了年輕、精通技術的羣體,但其中也存在欺詐和騙局。- 隨着監管的加強和機構的興趣增加,加密貨幣正逐步獲得合法性,吸引了傳統金融和科技領域的人才。- 一些業內人士擔憂,這種機構化趨勢可能導致加密行業失去其最初的反主流精神。## 反體制浪潮加密行業混合了理想主義與機會主義,孕育出一種獨特的"反體制"文化,與傳統科技和金融行業截然不同。這種反主流能量的起源,位於邊緣互聯網社區、科技與金融的交匯點。現代加密貨幣的概念誕生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當時自由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和一些犯罪分子尋求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加密行業的從業者通常不會通過LinkedIn介紹自己或遞交名片,而是更傾向於通過Telegram和X交流,或是在模糊工作與娛樂界限的活動中建立聯繫。## 與《華爾街之狼》並無不同這種反體制的氛圍是許多加密行業人士迫切希望擺脫的。幾乎所有受訪的業內人士都試圖淡化行業與奢華生活方式和環球旅行的聯繫,轉而強調自2017年以來行業的"成長"。人們經常將當前的狀況與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的過度行爲進行比較——正如2013年的電影《華爾街之狼》所描繪的那樣——在監管開始形成紀律之前。## 逐夢"瀑布"支撐加密貨幣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這意味着盡管已有部分應用場景,但過度投機仍是常態。全球許多地區缺乏加密貨幣監管,這意味着短期收益的吸引力可能難以抗拒。這種波動性進一步強化了加密行業亞文化的意識形態熱情,同時淘汰了那些在高調崩盤後缺乏毅力或信念堅持下去的人。## 新加坡正在成爲加密貨幣之都嗎?盡管全球加密文化正在復蘇,業內人士對新加坡是否能夠成爲加密行業的中心意見不一。當地的監管政策呈現出一幅復雜的情形。今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收緊了相關規定,要求爲新加坡境外客戶提供服務的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必須獲得許可。其他限制還包括禁止加密公司在新加坡宣傳其服務,以及要求提供商進行客戶盡職調查並報告可疑交易。## 穿上西裝隨着全球範圍內的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逐步與加密行業的從業者對接,這一領域正逐漸展現出更強的合法性。這一趨勢吸引了更多原本可能進入傳統金融或諮詢行業的專業人才。加密貨幣交易所OKX新加坡的首席執行官Gracie Lin表示,她所在的擁有900名員工的公司,求職者的興趣大幅上升。2025年上半年的求職人數是2024年同期的三倍。這種興趣不僅來自"Web3原住民",還包括傳統科技和金融領域的資深從業者,以及應屆畢業生。一些業內人士認爲,這種機構化標志着加密行業逐漸擺脫其更爲狂野和非正式的亞文化起源。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傳統的聲望指標,如常春藤盟校教育背景和大公司工作經歷,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加密貨幣亞文化崛起:從反主流邁向主流化
加密貨幣亞文化復興:從反主流到主流化
2024年,新加坡舉辦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加密會議Token2049,吸引了數萬名參與者。這標志着加密行業正從2022年的多次崩塌中復蘇。
關鍵要點
加密貨幣亞文化融合了理想主義與機會主義,吸引了年輕、精通技術的羣體,但其中也存在欺詐和騙局。
隨着監管的加強和機構的興趣增加,加密貨幣正逐步獲得合法性,吸引了傳統金融和科技領域的人才。
一些業內人士擔憂,這種機構化趨勢可能導致加密行業失去其最初的反主流精神。
反體制浪潮
加密行業混合了理想主義與機會主義,孕育出一種獨特的"反體制"文化,與傳統科技和金融行業截然不同。
這種反主流能量的起源,位於邊緣互聯網社區、科技與金融的交匯點。現代加密貨幣的概念誕生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當時自由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和一些犯罪分子尋求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
加密行業的從業者通常不會通過LinkedIn介紹自己或遞交名片,而是更傾向於通過Telegram和X交流,或是在模糊工作與娛樂界限的活動中建立聯繫。
與《華爾街之狼》並無不同
這種反體制的氛圍是許多加密行業人士迫切希望擺脫的。幾乎所有受訪的業內人士都試圖淡化行業與奢華生活方式和環球旅行的聯繫,轉而強調自2017年以來行業的"成長"。
人們經常將當前的狀況與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的過度行爲進行比較——正如2013年的電影《華爾街之狼》所描繪的那樣——在監管開始形成紀律之前。
逐夢"瀑布"
支撐加密貨幣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這意味着盡管已有部分應用場景,但過度投機仍是常態。全球許多地區缺乏加密貨幣監管,這意味着短期收益的吸引力可能難以抗拒。
這種波動性進一步強化了加密行業亞文化的意識形態熱情,同時淘汰了那些在高調崩盤後缺乏毅力或信念堅持下去的人。
新加坡正在成爲加密貨幣之都嗎?
盡管全球加密文化正在復蘇,業內人士對新加坡是否能夠成爲加密行業的中心意見不一。當地的監管政策呈現出一幅復雜的情形。
今年6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收緊了相關規定,要求爲新加坡境外客戶提供服務的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必須獲得許可。其他限制還包括禁止加密公司在新加坡宣傳其服務,以及要求提供商進行客戶盡職調查並報告可疑交易。
穿上西裝
隨着全球範圍內的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逐步與加密行業的從業者對接,這一領域正逐漸展現出更強的合法性。這一趨勢吸引了更多原本可能進入傳統金融或諮詢行業的專業人才。
加密貨幣交易所OKX新加坡的首席執行官Gracie Lin表示,她所在的擁有900名員工的公司,求職者的興趣大幅上升。2025年上半年的求職人數是2024年同期的三倍。
這種興趣不僅來自"Web3原住民",還包括傳統科技和金融領域的資深從業者,以及應屆畢業生。
一些業內人士認爲,這種機構化標志着加密行業逐漸擺脫其更爲狂野和非正式的亞文化起源。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傳統的聲望指標,如常春藤盟校教育背景和大公司工作經歷,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