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法則與加密生態的發展瓶頸近期,人工智能領域的進展似乎放緩了步伐。原本備受期待的DeepSeek R2未能如期在五月面世,而是僅進行了R1的小幅更新。同樣,備受關注的Grok 3.5也多次延期發布。在資本的狂熱推動下,大模型領域的規模法則似乎比芯片行業的摩爾定律更快地走向了盡頭。這一現象引發了我們對區塊鏈領域發展規律的思考。隨着SVM L2進入發幣階段,以太坊重新聚焦L1戰場,我們嘗試借鑑規模法則,探討加密貨幣生態的發展極限。## 公鏈數據規模的天花板全節點數據規模是衡量公鏈發展的重要指標。全節點不僅代表了區塊鏈的完整備份,也是去中心化的核心體現。目前,Solana以約400TB的全節點數據規模領先於其他公鏈,同時維持着1500個節點的規模,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7月創世以來,全節點數據量僅爲13TB左右。而比特幣更是以643.2GB的數據量展現了極致的設計理念。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初始設計中嚴格考慮了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使得比特幣的數據增長始終保持在硬件擴張曲線之下。然而,隨着摩爾定律逐漸達到極限,硬件領域的進步也趨於緩慢。無論是CPU、GPU還是存儲領域,技術突破都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意味着,在可預見的未來,公鏈的底層硬件可能不會再有質的飛躍。面對這一挑戰,各大公鏈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太坊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將目光投向萬億級的RWA資產市場。Solana則追求極致的性能,但其龐大的節點規模已經實質上排除了個人參與的可能性。## 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雖然人工智能領域與加密貨幣的融合進展不如預期,但這並未阻礙某些加密項目的價格漲。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區塊鏈和AI似乎成爲了新的熱點。以市值爲衡量標準,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公鏈經濟系統的極限在3000億美元左右(以以太坊爲基準)。這並非絕對值,而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的一個合理估計。從《規模》一書中,我們引入了"超線性規模縮放"和"亞線性規模縮放"兩個概念,用以解釋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規律。以以太坊爲例,其從1美元到200美元的增長可視爲超線性縮放,而後續的增長則呈現亞線性特徵。## DeFi的發展瓶頸DeFi作爲以太坊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極限也值得探討。我們可以從收益率角度來考察DeFi的極限。以當前市場數據爲參考,DeFi的收益捕獲能力可能已從早期的高點下降到了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來有萬億級RWA資產上鏈,也可能只會降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而非提高它。這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系統規模的極致擴大並不必然帶來資本效率的極致提升。## 結語縱觀比特幣誕生以來的區塊鏈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公鏈之間的差異化趨勢並未消除。比特幣逐漸與鏈上生態疏離,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成熟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無論是穩定幣還是RWA,本質上都是鏈下資產以槓杆方式上鏈的表現。在當前的鏈上規模法則下,我們可能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摩爾定律的上限。自DeFi Summer以來僅5年時間,自以太坊誕生以來也不過10年,加密生態的發展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規模法則視角下的加密生態發展瓶頸分析
規模法則與加密生態的發展瓶頸
近期,人工智能領域的進展似乎放緩了步伐。原本備受期待的DeepSeek R2未能如期在五月面世,而是僅進行了R1的小幅更新。同樣,備受關注的Grok 3.5也多次延期發布。在資本的狂熱推動下,大模型領域的規模法則似乎比芯片行業的摩爾定律更快地走向了盡頭。
這一現象引發了我們對區塊鏈領域發展規律的思考。隨着SVM L2進入發幣階段,以太坊重新聚焦L1戰場,我們嘗試借鑑規模法則,探討加密貨幣生態的發展極限。
公鏈數據規模的天花板
全節點數據規模是衡量公鏈發展的重要指標。全節點不僅代表了區塊鏈的完整備份,也是去中心化的核心體現。
目前,Solana以約400TB的全節點數據規模領先於其他公鏈,同時維持着1500個節點的規模,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相比之下,以太坊自2015年7月創世以來,全節點數據量僅爲13TB左右。而比特幣更是以643.2GB的數據量展現了極致的設計理念。
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初始設計中嚴格考慮了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使得比特幣的數據增長始終保持在硬件擴張曲線之下。然而,隨着摩爾定律逐漸達到極限,硬件領域的進步也趨於緩慢。無論是CPU、GPU還是存儲領域,技術突破都變得越來越困難。
這意味着,在可預見的未來,公鏈的底層硬件可能不會再有質的飛躍。面對這一挑戰,各大公鏈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太坊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將目光投向萬億級的RWA資產市場。Solana則追求極致的性能,但其龐大的節點規模已經實質上排除了個人參與的可能性。
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
雖然人工智能領域與加密貨幣的融合進展不如預期,但這並未阻礙某些加密項目的價格漲。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區塊鏈和AI似乎成爲了新的熱點。
以市值爲衡量標準,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公鏈經濟系統的極限在3000億美元左右(以以太坊爲基準)。這並非絕對值,而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的一個合理估計。
從《規模》一書中,我們引入了"超線性規模縮放"和"亞線性規模縮放"兩個概念,用以解釋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規律。以以太坊爲例,其從1美元到200美元的增長可視爲超線性縮放,而後續的增長則呈現亞線性特徵。
DeFi的發展瓶頸
DeFi作爲以太坊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極限也值得探討。我們可以從收益率角度來考察DeFi的極限。以當前市場數據爲參考,DeFi的收益捕獲能力可能已從早期的高點下降到了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來有萬億級RWA資產上鏈,也可能只會降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而非提高它。這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系統規模的極致擴大並不必然帶來資本效率的極致提升。
結語
縱觀比特幣誕生以來的區塊鏈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公鏈之間的差異化趨勢並未消除。比特幣逐漸與鏈上生態疏離,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成熟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
無論是穩定幣還是RWA,本質上都是鏈下資產以槓杆方式上鏈的表現。在當前的鏈上規模法則下,我們可能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摩爾定律的上限。自DeFi Summer以來僅5年時間,自以太坊誕生以來也不過10年,加密生態的發展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回复:草 资本又烧完钱跑路了 L2怕是得重新躺平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