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穩定幣只是「數位悠遊卡」?一場扼殺台灣加密未來的認知作戰
兆豐金董座將穩定幣比作悠遊卡,傳遞了傳統金融監管輕看區塊鏈技術的傲慢,更是讓台灣錯失下一代金融基建的戰略短視,本文揭示這場「認知作戰」如何將台灣推向全球數位經濟的邊緣。 (前情提要:彭博觀點:香港計程車示範了「穩定幣日常生活」完美案例 ) (背景補充:德勤調查:99%企業CFO將長期採用加密貨幣,穩定幣與比特幣備受關注) 投書原文為Eric Jiang所提供,其在台灣公股銀行服務超過15年,現為外商銀行區塊鏈與合規與盡責工作區域負責人,本文經過 動區動趨 編輯部潤飾,修改編譯而成,不代表Blocktempo立場。 當一位手握數兆元資產的金控董事長,將一個市值超過 2,600 億美元、日交易量動輒數百億美元的全球金融工具,比喻為人手一張的交通票證時,這不只是一句失準的評論,而是一聲警鐘,警告我們台灣在面對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浪潮時,掌舵者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的港灣裡;更重要的是,這位金控董事長與相關的守舊派代表仍然在各個虛擬資產與金融科技的討論會與金管會官員交流意見,正影響台灣近幾年可能最重要的金融法案「穩定幣法案」之一的進展。 近期兆豐金控董事長董瑞斌先生。以「穩定幣好比悠遊卡」的論述,直言其對消費者缺乏實用性,斷言在台灣沒有生存空間,這番話出自一位在金融界舉足輕重、時常與台灣監管會、央行等輩交流意見的人物之口,其對法規與監管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但這個看似務實的比喻,卻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類別謬誤」,一種把火箭當成摩托車在評論的認知錯位。這種思維似乎也投射到了台灣當前在虛擬資產法規上「看似有進展,實則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成為我們參與全球數位經濟的最大絆腳石。 悠遊卡是數位穩定幣?對金融科技的根本性誤讀 將穩定幣與悠遊卡類比,是犯了最基礎的「類別謬誤」 (Category Error),不只是見樹不見林,更是把一艘準備探索新大陸的太空船,當成一艘只能在各個碼頭內打轉的接駁船。 悠遊卡,本質上是一個「限定式餘額支付工具」,它的核心功能是小額、近端的價值轉移,改變的是我們「付錢的動作」——從掏出現金,變成卡片感應,使用場景被限定在台灣境內,其系統是中心化的,每一筆交易都需經過悠遊卡公司與合作銀行的清算,其發行卡廠商盈利的模式是用利用客戶持有的交通卡平均餘額乘上客戶數,來獲取短期資金進行專案投資或金融套利。 它的風險在於發行機構的信用,因此監管的核心是確保「儲值金」的安全,例如要求銀行信託、專款專用,截至 2025 年,台灣流通的電子儲值卡約 1.94 億張,活躍卡數約 1,380 萬,這是一個成熟且龐大的本地支付生態系,但相比於穩定幣就僅此而已。 而穩定幣,根本不是「限定式餘額支付工具」,它是「可程式化的金融基礎設施」 (Programmabl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它的誕生,是為了在全球化的區塊鏈網路上,創造一個低波動性、高流動性的「價值媒介」。它改變的不是付錢的動作,而是「價值的本質與流動方式」。 穩定幣的流動是點對點、7×24 小時、跨越國界的,它繞過了傳統銀行層層疊疊的清算網路(如 SWIFT)。更核心的差異在於「可程式化」——開發者可以在穩定幣之上,建構各式各樣的自動化金融應用,例如跨境薪資的即時結算、供應鏈金融的自動付款、保險了自動理賠、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無縫交易、自動套利的實現等等。 需要流動性的業者透過穩定幣發行商取得穩定幣,而穩定幣透過投資短期國庫券與短期商品進行套利,實現了大規模的儲備保證與營利性,這與小額儲值的悠遊卡業者盈利模式是完全不同,從客戶到金流產生,與風險全然迥異。 根據數據,全球穩定幣市場總市值在 2025 年已突破 2,670 億美元,每日鏈上真實支付量高達 200 至 300 億美元。Visa、Mastercard、PayPal 等支付巨頭,無一不在佈局穩定幣的結算網路。這是一個與悠遊卡在規模、層次、應用潛力上完全不同的物種。 董瑞斌董事長以「不付息」、「便利性不如信用卡」「不會在台灣普及」來評判穩定幣,就像是一個自稱軍武專家的人評論一架 F-35 戰機「沒有杯架」、「後座空間太小」一樣,完全放錯了平價的標的。 而他以為的,台灣消費者用不用到,也是長期生在象牙塔裡產生的傲慢與疏離,事實上長期台灣地下交易的主流正是USDT,這早就進入大眾的生活之中,但後來台灣的法規為了打詐不允許民眾私下交易USDT,也無合法管道可以進行線下交易,這是否涉及違憲,有待法律體系研究與查清,在這邊不做過多討論,但可以看出制定法律的官僚與民眾生活十分疏離。 而他更加沒看到的,是台灣的產業與經濟,將如何被這個全新的全球金融底層協議所顛覆,你用不到,或你認為台灣用不到,不代表其他來台灣的外國投資客、觀光客用不到,當中國透過香港、韓國李在明、川普加速美國部署穩定幣法案時,這樣的「台灣不必要」、「悠遊卡更早更好」論調,只是一個賣弄資歷的老害理論,基本上無法跟世界接軌。 國界在穩定幣世界消失:台灣正失去「貨幣話語權」 董瑞斌的第二個盲點,在於其極度內縮的「國內消費者」視角,他精準地分析了發行方與使用者之間的利益矛盾(發行方能賺取儲備資產的利息),卻完全忽略了穩定幣正在引發的全球性權力轉移:從「主權貨幣」,轉向由科技公司或去中心化協議主導的「超主權貨幣網路」。 諷刺的是,董瑞斌自己也提到,中國與香港之所以積極發展穩定幣,是為了爭奪「貨幣話語權」。這個觀察或許正確,但他卻沒能將這個洞見反求諸己,思考台灣在這場賽局中的位置。當全球數位貿易、跨境電商、遠端工作越來越普遍,企業和個人尋求的是最低摩擦、最高效率的結算工具。 如果一家台灣的軟體公司,其員工或客戶遍及歐美東南亞,它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即時、低成本收到美元或歐元的管道,這個管道,不會是手續費高昂、曠日廢時的傳統電匯、甚至是悠遊卡,而極有可能是基於以太坊或 Solana 網路的 USDC 或 EURC 穩定幣。 當這種交易模式成為常態,一種新型態的「數位美元化」 (Digital D...